【我与西北师大】 谢昌余:难忘母校——西北师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0-31浏览次数:1978

    40多年了,经过的时间太长了,经历的事情太多了。

    当我回首往事,在纷繁之中,有几片落叶轻轻地向我飘来……

    我的家在陕南一个偏僻的县城。父亲是做买卖的小贩。我考大学的前一年,由于贫病交加,父亲在43岁时便告别了人世。余下老少六口,全靠母亲起早贪黑推豆腐卖维持生活。兄弟姊妹中我是老大,本应帮母亲挑起家庭的重担。但我母亲虽不识一个大字,却很看重读书这件事情。当我接到西北师大录取通知书时,她对我说:“娃子,你的前程要紧,得到这个机会不容易。我们虽然很苦,但天无绝人之路,再苦也会熬过去的,你就安心地去吧。”




    当时的西北师院不但吃住完全免费,每月还能领到6元钱的助学金,过冬时还发给崭新的棉衣棉裤和被褥。第一学期快结束时,我把几个月积攒下来舍不得花的助学金,凑足了20元,又把新被褥的花布面拆下来,一起寄回家里,并给母亲写信说:“这点钱就作为你们过年的补贴,这两块花布最好能给我的两个妹妹做两件新衣。”在我的记忆中,我的两个妹妹好像还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衣。后来我的母亲告诉我,她们接到我寄去的钱、布和信时,全家人在屋里呆呆地坐了一夜。她们没有想到,一个穷苦人的孩子能上大学,不但没要家里一文,反而给家里寄来了钱,寄来了花布。这的确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我每当想起这件事,一股暖流便禁不住涌上心头。




    2001年,兰州的几个同学商量,邀老同学来兰聚会一次。倡议很快得到响应。像游子返归故乡,40多位同学陆续来到兰州。久别重逢,感慨万端,沧桑之感油然而生。8月2日,来到母校,母校设宴接待了我们。我们在校园里寻访旧迹,希望找回当年的记忆。我们拜访了当年给我们教过课、如今已90岁高龄的郑文教授和80岁高龄的张文熊教授,并邀请两位教授共进午餐。席间,几位兰州的同学让我代表他们发个言。我被久别重逢的感情激荡着,情绪起伏难平,语不成声地说:西北师大中文系六零届同学的“母校行”活动,可以说是还了一个多年来埋藏在我们心中的愿,圆了一个萦绕在我们心头的久远的梦。  

    40多年前,我们曾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岁月。4年寒窗苦读,4年风雨历程,我们有过快乐,也有过痛苦;有过甜蜜的微笑,也有过辛酸的泪水;有过携手同游,也有过摩擦碰撞;有过青春焕发、激情昂扬,也有过苦恼无奈、迷惘茫然。但也正是在这里,在人生最初的磨练中,我们开始懂得了社会,懂得了人生。




    40余年时间,弹指一挥间。当初意气风发、生龙活虎的书生少年,而今都已成为鬓发斑白、满头飞霜的老人;当初风雨同窗、朝夕相处的170多位同学,而今已有20多位离我们远去。我们这些健在的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越过坎坷,迎来了幸福的晚年。在政通人和的清明盛世,在民族振兴的美好时刻,我们又相聚了,相聚在母校的怀抱里。我们愿母校的光荣传统和精神,再壮我们未来人生旅程的行色。我们祝母校的明天更美好。




    我的发言完了,席间一片静默。有的掩面,有的凝思,时闻唏嘘之声起伏。我的这些老同学啊!我的这些同辈人啊!他们在怀念过去,怀念母校。




    (谢昌余,作家,1960年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1956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共兰州市委文教部干事,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和甘肃文联《甘肃文艺》编辑,《当代文艺思潮》总编,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干事、副处长,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甘肃人民出版社副总编,编审。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策    划:薛守文

图片来源:新闻中心

编辑: 薛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