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汉学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大召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0-27浏览次数:956

    日前,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七届“汉学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先秦文化与丝绸之路文明”高峰论坛在西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香港珠海学院、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台湾中兴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代表参会。

 


    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教授,香港珠海学院李立信教授、黄湘阳教授,台湾东海大学周玟慧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毛庆教授分别在论坛开幕式上讲话。开幕式由西北师大马世年教授主持。
    在为期四天的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汉学与东亚文化”和“先秦文化与丝绸之路文明”作了主题研讨。西北师大赵逵夫教授在题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审视先秦文化元典》的发言中认为,先秦文化元典中包含有许多唯物的思想,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我们要深入研究学习、传播弘扬,对于糟粕要摒弃;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毛庆教授在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三根支柱》的发言中认为,中华文化有四大精神特质:民族和爱国精神,人本精神,实践精神,唯美精神。中华文化精神层面有三根支柱:儒、道、屈,代表人物为孔子、老子、屈子(屈原);兰州交通大学郭令原教授在题为《孔子谈礼的时代针对性——以<论语>为例》的发言中认为,《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主张恢复周礼,其实是有针对性的;西北师大马世年教授在题为《陇上巨擘第一人——王符及<潜夫论>相关问题新探》的发言中,对王符的生平、《潜夫论》的作时与成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论析后认为,王符是甘肃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潜夫论》也是两汉子书的代表作之一;台湾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苏慧霜教授在题为《奔腾与凝练——唐代文学丝路:凉州诗探》的发言中认为,唐人凉州诗奔腾豪放,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白居易等人都写凉州诗,风姿绰绰,各具胜境,展现了大唐丝路文学气象;西北师大董芬芬教授在《试论<左传>十二公的创制与蕴意》的发言中认为,十二公最早形成于《左传》,左丘明以“十二”之数表达出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历史哲学,借这一“天之大数”赋予史书以神圣和权威;西北师大赵茂林教授在题为《孔子“删诗”说的理论来源与产生背景》的发言中认为,在《诗》的经典化过程中,一方面是不断加强《诗》的伦理道德、政治教化色彩,另一方面是努力与圣人联系起来。孔子“删《诗》”说实际出于《鲁诗》。《鲁诗》的解说是经世致用的思路,说孔子“删《诗》”也是出于与黄老学派斗争的需要。
    李立信教授说,百年学府西北师范大学,是先秦文化研究的重镇,对丝绸之路文明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甘肃省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由玉石之路、青铜之路到丝绸之路的转变发展中,甘肃在历史上曾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一带一路”愿景建设中仍具有重要意义。”赵逵夫教授说。

 

 

(编辑:李娜)